利用
污水進行
沼氣發電或供熱
采用沼氣與 20%的柴油混合發電的技術已獲成功。據江蘇南通某燃氣動力有限 公司測算,每立方沼氣可發 0.2 度電,全部沼氣發電量的 30%用于處理污水已可滿 足, 其余可用作其它生產。 深圳綠美特農業園 10 萬頭養豬場 1999 年建立一個 1700m3 的臥式沼氣發酵池,
日處理污水 850m3,日產氣不低于 500m3,最高 1500m3,用一 個 100kw 的
發電機組, 總投資 97.4 萬元, 年發電 48 萬 kwh, 電的成本約 0.47-0.57 元/kwh,低于國家網上電價 0.6—0.9 元/kwh,已運行四年,基本收回投資。
沼氣 生產是一種
厭氧廢水處理技術,在處理成本上比好氧處理及其他處理方法要低得 多,特別是對高濃度的養殖場廢水(COD>1500mg/L)更是如此,一般來說,處理同等 水平,
厭氧處理成本只相當于好氧處理成本的三分之一,而且不包括所產
沼氣的價 值。
豬場污水的沼氣生產還有其它許多好處,如處理設備負荷高,占地少,剩余污 泥量容易處理,設備簡單易于操作,可以季節性、間歇性運轉,可以直接處理高濃 度廢水,不需要大量的稀釋水等。當然沼氣發酵受地域、氣溫的限制,在北方冬季 難以產生沼氣,目前正在研究把沼氣池建在豬舍地下等方案進行探索。
利用山坡林地,發展“自流式人工濕地”
污水處理除用于沼氣發酵外,還有其它處理方案。一種是采用
厭氧塘→
好氧塘 →
水生植物塘→達標排放,所有
污水池均在同一平面上;用污水泵運送污水,這種處理方法可稱“平面處理法”,其缺點是需較大的污水池處理。日常維持費用也較高。
另一種方法是采用“
自流式人工濕地”技術, 它是由人工建造和監控的與沼澤 地類似的地面,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、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來實現對
污水的凈化。在有一定長寬比及寬面有坡度的洼地中,由土壤和填料(如礫石)混合 組成填料床,廢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流動,或在床體的表面流動,并在床的表面 種植具有處理性能好、成活率高、抗水性能強、生成周期長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 植物(如蘆葦等),形成一個獨特的生態環境。該系統穩定后,在填料表面和植物根 系中生長了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,有機質被生物膜吸附、同化及異化作用而得 以去除。因植物根系對氧的傳遞釋放、濕地床層及其周圍的微環境中依次呈現出
好 氧、
缺氧和
厭氧狀態,保證了廢水中的
氮、
磷不僅被植物及微生物作為營養成分直 接吸收,還可通過
硝化、
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過量積累作用從廢水中去除,最后通 過濕地基質的定期更換或植物收割使污染物質最終從系統中去除。
豬場污水在先進行沼氣發酵后,再進入
水生植物塘,然后再用“
自流式人工濕 地”,最后可達標排放。